(八)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生物天然气可利用量约12亿立方米/年,居全国之首。(二)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法规标准加快完善我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法律法规。
专栏十二 农业适应气候变化重大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低碳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制定钢铁、有色、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重点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建筑低碳运行标准等一批低碳标准。全省公园绿地面积1.95万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7平方米。专栏三 低碳能源体系重大工程低碳能源体系建设工程。成功打造呈贡信息产业园区低碳科技信息服务示范区、昆明医疗医药康体产业园区低碳医疗医药康体示范区等低碳产业园区。
加大湖泊内源污染防治力度,开展内源清除,增强调蓄雨洪和水质净化能力。发展以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加工中心、航空设备和系统、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新型物流成套装备等为重点的高端装备。健全碳市场抵消机制,完善自愿减排交易管理体系,推动开展全省自愿减排量认证资源平台建设,丰富碳减排信用产品,深化地方碳信用产品自主交易。
结合各地发展特点和发展实况,科学合理将全省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强度控制目标分解到各州(市),加强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分析预警,严格责任落实和评价考核。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建设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库。十四五期间新建1500万亩、改造提升550万亩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53.76万亩,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
进一步完善非二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体系,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和标准。2.困难和挑战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
在建筑部门,使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降低建筑的隐含能耗。2.全面实施绿色运输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大对长江中上游岩溶石漠化集中连片地区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草地改良、水土保持和土地综合整治等措施,增加林草植被,增强山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保护国际基金会(CI)、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YGF)开展合作,在临沧、红河、丽江、怒江、大理、保山、西双版纳等地组织开展了造林碳汇、森林经营碳汇、气候变化对高山生态系统及植被影响、热带生物多样性地区气候变化和适应性研究等。
强化源头控制、节能审查,建立健全用能预算、新上项目能耗减量或等量替代等管理制度。积极推动国家和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增强水资源、农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我国全面实现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作出贡献。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时期,也是落实新自主贡献目标的关键时期。
实施绿色低碳产品多元化供给体系建设工程。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氧化亚氮排放,控制硝酸产量,化解过剩产能,改进现有硝酸生产设施的生产工艺,鼓励采用三级处理法氧化亚氮分解技术,实施硝酸生产氧化亚氮排放削减工程。
改善林草地和泥炭地的土壤利用和管理,有效保护和提高土壤碳汇储量。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业垃圾、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积极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气候友好技术和成功经验,加强重点领域和行业对外合作。维护和修复土壤微生态环境,继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和零增长行动,加强测土配方、增施有机肥,推广机械施肥,特别是农产品重点产区的土壤质量监测与管理。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增雨保障基地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数据中心及指挥中心平台建设。支持优势传统产业园区应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环保与资源再利用等共性技术,积极开展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改升级。城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提高道路设计标准和规范,改善道路交通通行条件,确保道路、桥梁的排水系统与城市雨污排水系统精准衔接,保证在暴雨洪涝期管网的过水能力。油气供应能力不断提高,中缅油气管道输送能力达到原油2300万吨/年、天然气120亿立方米/年,2020年输送原油1300万吨、天然气50亿立方米。
洱海流域区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三)推动低碳能源体系建设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稳定高效的天然气储运体系,探索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模式,着力打造绿色能源千亿级产业,推进云南绿色能源示范省建设。
农业新品种自主创新项目。加快铁路专用线扩建,扩大铁路网覆盖率,加快完善公路网,大力推进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统筹布局综合交通枢纽,完善机场等重要枢纽集疏运体系,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组合效率。
1.减缓气候变化工作扎实低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应急救援中心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等工程建设。
实施农业科学种养工程,持续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化肥零增长、测土配方等推广项目。4.增强湿地、农业和土壤碳汇根据国土三调成果,加强沼泽和内陆滩涂湿地的保护。到2025年,林草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80%。加强我省与东盟国家和环印度洋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交流,加强全球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完善碳足迹、碳中和技术规范等地方和行业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碳减排、碳汇产品绿色认证指标的研究。气候变化相关统计、核算和考核体系逐步健全。
依托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加快发展石化深加工产业链,耦合发展新型煤化工、盐化工、生物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推动延伸精细化学品、纺织品等终端产品。调整流域内农林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林果,增加生态农产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强化政策协调,落实十四五期间省级低碳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用于保障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项目的实施。推进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开展典型产品绿色设计水平评价试点,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2.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低碳足迹,低碳生活的出行理念,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引导公众低碳出行。2.制定非二温室气体减排战略和规划高度重视非二温室气体减排的紧迫性,结合国家减排战略和部署,加快制定近、中、远期非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任务,制定实施非二温室气体减排行动计划。加强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常态化林草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机制。加强各级各地各部门应对气候变化机构建设、业务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支持,全面保障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92。减少原燃料消耗,通过在原料制备、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等原燃料消耗的环节采取优化原燃料配比、稳定原料质量、强化精细化管理等全过程控制减少碳排放。
信息技术领域,加快推进国际通信枢纽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云智高科技红河州产业园等电子信息制造业项目、融创天下微总部经济园区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项目、云南信息化中心(首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等建设。加快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对重点能耗建筑实行动态监测。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实施城市、农村常规用能燃料更新、替代。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